小麦单产提升行动的效能有多大(“三夏”一线探新迹)

发布时间:2024-11-01 08:13:50 来源: sp20241101

  当前,全国小麦已进入收获高峰期。今年我国首次整建制开展的小麦单产提升行动成效如何?“三夏”生产有什么亮点?本报记者走进夏收一线,实地探访。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三夏’一线探新迹”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夏收时节,风吹沃野遍地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去年秋冬种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细化小麦单产提升各项关键要素,遴选发布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等主导品种,集成推广水肥精准调控等主推技术以及高性能播种机等主力机型,从多方面挖掘增产潜力。

  近日,记者来到安徽、河南等地,实地探访小麦大面积提单产的做法及成效。

  技术集成,最大幅度提品质提单产

  “又是一个丰收年,亩产增加了。”安徽省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的小麦,已经收割结束,作为示范田,农场1100亩地里种了10多个品种,分别在抗病、多穗高产等方面各具优势。“综合高产稳产表现,来年会筛选出两三个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周边5000多亩耕地。”农场负责人张林森说。

  涡阳县地处皖西北,素有“黄淮平原大粮仓”之称,小麦单产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除了精选品种,高产的秘诀还在于技术集成,多环节配套,充分发挥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

  今年,张林森的家庭农场用上了新型播种机械——“拱地龙”精量旋播复式一体机,新农机播量准、播深稳定,对于当地难整的砂姜黑土地很管用。“耕种收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丰收才更有保障。”张林森感叹。

  在山东莒南县,54.18万亩小麦收获进入倒计时。“今年田间管理更精细。比如,在小麦灌浆初期,我们针对土壤墒情差的麦田引导农民及时浇水,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同时增加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莒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国军介绍,全县小麦大部分均在去年10月上中旬播种,由于播期适宜、全程管理科学,小麦有效分蘖增加、成穗率高,预计全县平均每亩增加0.1万穗,单产、总产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2022年,我国小麦平均区域试验亩产为475.1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高84.7公斤;黄淮海麦区大田平均亩产比西南麦区约高出200公斤。“我国小麦单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土壤、气候、种植制度的复杂性和管理技术的差异性,国内不同生态区之间及同一生态区不同农田之间小麦单产差距很大。”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副处长贺娟说。

  如何将示范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今年,我国选择一批小麦主产县,分片区、分类型、整建制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些主产县区域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比较突出。”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粮食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具体实施路径上,主要以提高小麦整地播种质量为核心,以培育壮苗构建高产群体为重点,抓住耕种管收各环节,巩固提升水浇地小麦单产,大幅提升稻茬小麦和旱地小麦单产;目标是通过3年的努力,亩产能够突破400公斤,争取达到405公斤,比当前提高16公斤左右。

  机收到位,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在京港澳高速原阳出站口的农机服务站,来自外地的农机有序排队通行。工作人员根据各乡镇小麦实际情况,引导跨区机手到田作业,并发放防晒用品,提供紧急联系电话、作业明白纸等。

  今年,河南省原阳县种植了101万亩优质小麦,包括14万亩种子田。“俗话说麦熟一晌,贵在争抢。农机的高效调度,对于丰收到手尤为重要。”原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婧说,为全力服务“三夏”生产,确保小麦及时归仓,县里成立服务专班,通过农机化信息平台、微信群、热线电话等多方调度农机供需信息,让农机有活干、农民有机用,引导实现“机地平衡”。

  除了收获期,社会化服务还贯穿小麦生长全周期。“对于普通农户来说,高品质农资、高效率大型机械及精细管理等投入相对不经济,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河南省豫资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丹丹说。

  配方肥底肥每亩用量50公斤,3次植保含除草、杀菌杀虫、补充作物营养……翻开公司的服务标准及价目表,每一项都清楚标注作业细节。“我们与村集体、合作社对接,对小农户的地块开展连片规模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升。”武丹丹介绍,一亩小麦经过全程托管,平均成本下降130元,亩均纯利润增加180元左右。

  在安徽涡阳县,今年新增小麦“大托管”服务面积10万亩。“从精选品种、耙地施肥到出苗后关键生长节点,我们为托管地块制定了全程高产管理方案。”涡阳辉隆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松介绍,公司在全县签订了11万亩托管订单,小麦收获后,相应地块可实现单品单存、落地销售。

  小麦落地能挣钱,让“噌噌”提上来的产量更有含金量。在安徽金沙河面业有限责任公司,收上来的小麦经过去杂、清粉、筛选分级、加水压延、烘干等自动化步骤后,成为成品挂面,暂存入库。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这些挂面,都是已经售出的。”公司副总经理殷天慈介绍,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在高炉、西阳等8个乡镇,推广面粉加工所需、适宜当地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为相关的合作社和农户提供地租、二次分红等多种利益分配模式。“这一套模式运营下来,小麦亩产由1150斤增长到1230斤以上,种植规模达到1.2万余亩。”殷天慈说。

  “市场要什么,企业就产什么,农民就种什么。”涡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邱化义介绍,县里依托金沙河、正宇面业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单种、单收、单储、专用”要求,抓好“按图索粮”和订单农业,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订单式收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

  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打牢粮食安全基础

  这间屋子里的小麦种子刚发芽,隔壁的植株已进入蜡熟期……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位于中原农谷核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人工气候室里的小麦分住在不同的“季节套间”。“通过控制光谱、光强、光周期和温湿度,促使小麦在短时间内结出籽粒,以供下一步研发。”中心研发部负责人郑峥介绍,在这里,一年可以种植8代小麦。

  通常情况下,一个好品种要10年以上才能选育而成,而在这里,这个进程能大幅加速。郑峥介绍,借助高通量分子标记检测设备,两名工作人员每天可完成8万份样本的DNA检测,作物品种所蕴含的多个重要农艺性状,在两个半小时内就能迅速分析出来,选种速率和准确性大大提升。筛选出的携带优异性状的植株,可根据研究和育种需要,在人工气候室或表型鉴定与加速育种智能温室里开展进一步杂交选育。

  “好种多打粮”,大面积单产提升,离不开种业创新。去年7月,河南省中原农谷投资运营公司挂牌成立,今年1月又成立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原农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种业创新策源地,形成种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布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介绍。

  作为中原农谷核心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河南省神农种业实验室,已成为两大种业创新平台,共同构成产业上下游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此育成并经审定通过的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达82个,其中包括27个小麦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的1/3左右。

  耕地是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根基。在平原示范区原武镇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这两天,季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申继锋管理的648亩制种田正处于收获期。

  “我们种的是‘伟隆169’小麦,直供种子企业。”申继锋说,小麦制种对纯度和品质要求较高,高标准农田地势平坦、集中连片,便于小麦田间的去杂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了单品种标准化生产,亩产从过去的900斤提高到1200斤左右。此外,由于不同地块的收割时间基本一致,秸秆可实现集中打包离田和综合利用,一年两季算下来,每亩可增收200多元。

  与普通高标准农田不同,这里的田头矗立着一座“六情预测监测站”。“我们在农作物全生育期,针对‘气、水、土、病、虫、苗’等多要素实现农田生态实时监测,及时应对,进而提升产量和品质。”平原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科科长郑晓凡介绍。

  农田增投入,产能更稳固。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已通过增发国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共计5400万亩,安排增发国债资金1254亿元,大幅提高了中央亩均投资补助标准。

  数据显示,通常情况下,水浇地小麦亩产比旱地小麦高86.6公斤。针对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区,去年农业农村部印发《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规范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细分为东北平原低地旱作区、长江中下游丘岗冲垄旱作区等13个建设类型区,分区分类配套完善集雨蓄水、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强化应急补灌能力。”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建成后有望缓解作物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破解“卡脖旱”、浇上“救命水”,保障作物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预计亩均粮食产能可提高10%以上。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1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